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文件
    千山区文广局“十四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2-05-06 05-25来源:文广局作者:点击:

    为全面提升千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明晰新方向新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千山区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文化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文化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筑牢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促进千山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具体规划目标

    (一)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提档升级,完善网络化布局。到2025年,力争通过新建、调整置换、改扩建、整合利用等多种方式,积极对上争取,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利用现有阵地和空间,改造扩建提升区图书馆和文化馆,设施补全配齐,达到部颁三级以上评估标准,服务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增建扩容,2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一级站标准。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千山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编纂出版一批地方历史文化书籍。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与保护。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到2025年,各级文保单位增至13处,各级非遗名录增至15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20人。建设非遗展馆,面积300-500平,非遗项目全部进驻,设立展示区、交流区、操作区并制作好配套非遗纪念品,开展非遗活动交流。

    (三)提高全民素质,提升便民阅读服务质量

    配备流动图书车。为我区基层群众开展流动图书借阅、流动办证、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效拓展服务半径。建立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建设自助图书服务空间,因地制宜设置自助图书设备,开展24小时图书馆服务,打造百姓身边的公共阅读场所。

    (四)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认真梳理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鞍山驿堡(国家明长城遗址公园)修复、晋昇园、丰业田园农业综合体、天喜汇婚礼庄园等项目建设,在5-10年内形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农业公园、8-10个4A级景区和省级度假区,三条精品旅游廊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五)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规划打造3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汤岗子温泉核心区为中心,打造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之旅;以南果梨赏花采摘为主线,串联对桩石、摩云山、英部落等乡村,打造特色休闲农事之旅;以鞍山驿堡(国家明长城遗址公园)、西鞍山古矿洞、龙宫温泉和龙宫别墅、清林别墅、飞机堡为主线,打造文化遗址之旅。着力构建“处处都是景区、村村都是景点”的“全域千山大景区”格局。

    二、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

    参照辽宁省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关标准,突出资源整合和闲置场地设施利用,注重好管好用,推进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户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文体广场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协调的区、乡镇、村(社区)文体广场。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完善服务项目,提供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群众娱乐、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畅通群众评价和反馈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运营评价制度。实施公共图书总分馆制,以区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为分馆,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城乡公共图书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向老年人尤其是新生代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文艺辅导、展演和科普培训。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定期开展所服务群体尤其是特殊群体文化需求调研,推进社会科学等知识普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广泛性。

    (三)丰富公共文化消费产品。

    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要不断丰富藏书,加快展览展示更新频率,拓展服务领域规模。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行错时开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工艺美术等产业。

    (四)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全区公共场馆的服务功能,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千山区百姓春晚、文化惠民走基层文艺演出、农民歌会、丰收节、百姓广场舞巡演等品牌活动。结合世界阅读日、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全民读书节等,开展宣传、民俗、娱乐、体育活动。各镇街要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亮点。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书、送戏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开展艺术普及、阅读欣赏、体育健身、科普法治等培训。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支持民间艺术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开展经营性文化服务。

    (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民营表演团体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信用动态评级制度,激励引导优质服务。

    (六)推进文化志愿辅导服务。

    加强文化志愿辅导工作,进一步壮大我区群众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宣传文化员队伍。健全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积极引进专业艺术院团、大专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深入基层。

    (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以及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挖掘千山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千山区特色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网页)建设,鼓励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管理与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架构和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全域旅游+产业的协调推进体系。组建千山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和全域景区建设。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内旅游宣传营销、旅游招商引资、旅游项目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等旅游要素的“融合化”、“一体化”、“互利化”发展。二是构建全域旅游+产业投入保障体系。1.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建立千山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旅游开发、基础建设、服务保障等资金投入,并重点扶持优质旅游项目,形成“竞争性扶持”,着力解决全域旅游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依托国有融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照PPP模式引进有实力、有创意的旅游投资企业落户千山,开发千山优质旅游文化资源。3.创新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经营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等融资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领军企业,吸引OTA旅游服务商落户千山,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九)促进四产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文旅融合。强化创意,打造经典。进一步丰富“汤岗子温泉”的品牌内涵,形成“创意式”、“主题活动式”、“开放式”、“博物馆式”等多种类型的特色度假、休闲娱乐项目和民宿产品。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旅融合。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农旅一体化的思路,通过引擎项目的带动,实现农业+旅游的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同时加强高效生态农业旅游植入和引导功能。三是创新发展康旅、美旅融合。围绕健康、医美、旅游,建成一批康养、医美产品,形成系统化的温泉康养+医美配套服务和标准,打造北方的瑞士康养中心和韩国医美中心。四是全面促进体旅融合。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山地运动旅游和运动产品。如滑雪、戏水、森林避暑、山地有氧、夏季马拉松、全域骑行等绿色康养系列体育运动项目和节事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到千山养生休闲、健身避暑、度假旅游。

    (十)加强市场推广,构建全域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一是整合营销力量。依托鞍山市丰富的旅游市场营销资源,联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旅游营销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海内外市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全域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努力提升千山区旅游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聚焦核心,拓展市场。以“汤岗子温泉”国内外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卖点,率先全国推出温泉休闲旅游度假指标,大力推介温泉度假、避暑休闲、山地运动、医美温泉等旅游精品,形成线上、线下以及“点对点”全方位营销模式。三是节事引爆。通过举办中国南果梨节、中国温泉休闲度假指标发布会、夏季马拉松等节会活动,积极举办旅游文化论坛、旅游商务会展等宣传营销活动,逐步提升全域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     资源整合不足

    关于“四产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的意识尚需加强,普遍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仍停留在本部门、本行业的狭义范围内,没有融合发展的意识。依然停滞在依托山水资源来发展旅游、无资源不谈旅游的老思路上,没有培养出“旅游+产业”的开放性思维模式,旅游发展应和区各相关部门相融合,进一步形成“上下一盘棋、共谋一张图”的整体发展思路;我区尚未形成专门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没有固定的旅游专项基金,对组织架构、人员编制、资金政策重视程度不够;区、乡镇的发展思路、规划、宣传、人才等优势资源未能有机整合,成为“四产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大壁垒。

    (二)     品牌支撑度不够

    “汤岗子温泉”已具有知名度,但千山区的支撑度不够,在研发温泉度假产品、温泉文化产品、千山乡村特色农副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方面,没有充分对接品牌优势。区内其他优势旅游资源没有结合温泉资源形成温泉休闲度假产品支撑,品牌打造仅停留在概念输出或个别产品上,尚未形成温泉资源向产品资本、再向全域温泉旅游目的地的有效转化链条,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     头部项目进展缓慢,拉动效应不显著

    虽然已经“温泉小镇”规划项目很多均已达成合作意向、融资意向和框架协议,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土地、规划、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而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景区投资的经济回报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具有品牌号召力和快速吸金能力的景区尚未培育形成。目前收益形式单一,以门票为主;人力成本、建设成本、营销成本等控制不到位,规划区道路、广电通讯、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难以达到发展要求,旅游接待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加之投融资机制还不健全,这也限制了后续新景区的开发投入,致使旅游+产业项目开发进度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