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文件
    千山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0-10-26 10-37来源:卫健局作者:点击:

    “十四五”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实施健康千山行动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为摸清我区卫生健康发展底数,切实理清我区“十四五”卫生健康领域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编制好我区“十四五”卫生健康有关规划,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提升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我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形成总体思路和设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成就

    “十三五”期间,千山区卫生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镇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人民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两个重点项目取得实际成效;“十三五”期间回购了甘泉和大屯卫生院,已实现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的公立卫生院的目标;加大对基础较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实现每个行政村一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并全面实施一体化管理,按照甲级、乙级卫生所设置标准,目前达到标准化村卫生所85家,达标率达93.4%;改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实施分级诊疗标准,增强了服务能力,大幅降低医疗收费;建立了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了区级医院与市级三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唐家房卫生院同市中心医院合做实现了CT的远程网络会诊,大屯卫生院同沈阳检验中心合做,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化验检验水平,实现区、镇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实现90%的患者在区域内就诊。

    2.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扩大了新农合受益面,完善了新农合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了动态增长的新农合筹资机制,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全面落实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及大病保险工作,巩固完善了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提高了保障标准;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核查力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保障了基金安全。建立和完善了新农合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省、市、区与定点医疗机构为一体的管理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化建设不断推进,实现了区域外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为参合患者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服务。“十三五”期间,截止到2018年底我区新农合覆盖率一直保持100%,农村低保、五保参合率100%,参合人数103652人,参合率为98.6%。今年1-10月份,全区参合农民患者累计就诊39878人次,补偿金额2944.16万元。受益率达51%。截至10月末,符合大病救助标准并已获得保险补偿的参合农民共计657人次,补偿金额183.43 万元。困难居民医疗救助164人次,补偿金额28.5万元。设制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基金安全。

    3.保障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区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区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建立了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的监测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险参保(合)人基本药物的补偿比例。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全面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大幅减少,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加大两癌检查、住院分娩补助、叶酸补服、母婴阻断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覆盖面达到10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实现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对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后全额返还。按项目为城乡居民统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截止到2018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4469份,建档率98.7%。电子档案103705份,建档率98%。新生儿童建证率及接种率达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02%,儿童系统管理率91.34%,孕产妇死亡率为0。高血压规范管理9480人,规范管理率为87.4%;糖尿病规范管理4319人,规范管理率87.2%;65岁老年人管理档案13468份,健康体检10027人,体检率74%。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465人。

    5.卫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我区“十三五”期间卫生建设项目共2项,即汤岗子新城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汤岗子新城中心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用地面积7025.01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项目投入资金为1615万元。汤岗子新城中心医院项目为2013年国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5086.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62平方米,项目投入总资金为2400万元。目前两个项目顺利推进,2015年10月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6.卫生执法监督更加严谨高效。“十三五”期间,建立健全区卫生监督执法网络,重点开展了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健康权益。每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农资产品行为,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签订率达到95%。实行医疗机构现场校验,督导检查医疗机构的诊疗登记、消毒杀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指导业务用房合理布局,确保医疗环境和执业行为合格规范。

    7.爱国卫生工作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我区全面开展卫生创建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顺利完成卫生城评审任务。按照市爱卫办相关文件精神,每年组织大规模的主题卫生大清扫活动。各镇村加大投入,组织保洁人员和志愿者清理越冬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每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春、秋两季灭鼠、灭蟑、熏杀越冬蚊蝇活动,组织各镇、村负责“除四害”工作负责人参加病媒生物防治培训班。区卫生防疫站进行投药前、后的鼠密度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接受群众现场咨询,组织全区各学校开展“拒吸第一支烟,做永不吸烟的青少年”的控烟宣传活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扩大饮用水监测覆盖面,使监测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确保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

    8. 人口计生工作深入人心。区内总人口达到1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以内,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5%以上。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惠及到农业户籍、城镇户籍及流动人口;开展全面覆盖的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优质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利益导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实质性进步,建立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口发展模式。

    (1)依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全区7个部门联合执法,对全区医疗保健机构、计生服务机构、药品销售机构进行打击“两非”行动,全区人口性别比在合理范围以内。

    (2)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硬件配置向村级延伸。目前全区基本实现了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在村级运行。

    (3)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均低于“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明显减轻了社会经发展的负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

    (4)扎实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行优生指导。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范意识显著增强,农村计划怀孕夫妻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5)建立了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和考核评估机制。人口计生事业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农村避孕节育免费技术服务经费配套资金足额安排并及时到位。人口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

    (6)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汤岗子镇、东鞍山镇、唐家房镇、甘泉镇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办事大厅建设顺利运行,为人口计生工作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模式和坚实基础。

    (7)进一步落实各项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扶助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及规定。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用兑现率实现了100%,奖扶、特扶兑现率实现了100%,积极有效推进了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奖扶政策。

    (8)加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了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功能,全员个案信息入库率、信息反馈率均达到98%以上。流动人口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为流动人口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优生指导、生殖健康咨询、便民维权等全方位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二)“十三五”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全区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差距和问题:医改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还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公共卫生领域资源相对不足;公立医院改革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成果和拔尖人才不多;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复杂,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频繁发生,对医疗卫生整体的救治水平和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医保支付政策比较保守,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都期待早日解决

    二、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区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千山、美丽千山建设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和我区实情,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模式、提升品质为根本,开展调研与理论研究,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政策理论指导、制度机制保障,不断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三、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从实际出发。卫生工作要因地制宜,与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全区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坚持中西医并重。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坚持卫生法治。强化卫生法制监督,保障各项卫生工作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构建法制卫生、和谐卫生。

    坚持创新思维。没能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充分把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人工智能和组网用网纳入总体规划,现实人与设备、网络的有机结合。

    四、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覆盖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卫生计生制度措施进一步健全;健康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以区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不断增强,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医联体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基本全覆盖,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开花;适度生育水平保持平稳,全面两孩政策有序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正规有序;城乡环境面貌稳中有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继续发扬创卫精神,保持创卫成果,大幅提升卫生乡镇覆盖率。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坚持防治结合,建立公共卫生中心、防疫站、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优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脑卒中等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发现,早诊率达到60%。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逐步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将口腔健康检查和肺功能检测逐步纳入常规体检。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开展肺结核综合防治,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规范患者全程治疗管理。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消除麻风病危害。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早期筛查和干预试点,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全民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在全区开展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做好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工作。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控制,全区保持消除疟疾目标。保持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克山病和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和饮茶型地氟病危害。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

    (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及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发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发挥信息技术效能,实施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完善入院、出院、转院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三)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保障妇幼健康。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大力倡导婚检,继续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逐步扩大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范围,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大力推行母乳喂养,开展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指导。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关爱青少年健康。以中小学为重点,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实现全覆盖。

    (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推广以慢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关怀服务。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项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实行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和安宁疗护等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领域优势。

    (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质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本区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机构配置,推动区、乡、镇、村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缩小各乡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强基层、补短板,提高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产科、儿科、康复、护理等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公立医院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区、镇两级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坚持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区人民医院品牌建设,加大唐家房卫生院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医药目录实施采购。创新升级区镇村三级诊疗体系,不断提升医联体服务网络使用效能。提升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依托现有资源,加强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区镇村一体化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切实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水平。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区镇两级急救体系建设。全面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的技术与服务能力。为0-3周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托育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在机场、车站、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要普遍建立母婴室(哺乳室),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为婴幼儿出行、哺乳等提供便利条件。

    (七)强化综合监督执法。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整合卫生计生执法资源,健全完善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体系,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全行业监管。强化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提高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围绕社会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计生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重点监督检查和经常性督导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监督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医药卫生行业“黑名单”制度。

    (八)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2020年初,我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大爆发,这次疫情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是一次大考,在取得阶段性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强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提高基层基础能力。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改变目前基层责任巨大但是权利、资源有限的状况,对应急资源重新分配,提升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应急响应能力。二是强化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坚持群众路线,在基层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安全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在突发事件风险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只有发动起全社会的公众积极参与、全民联动,才能构筑起最坚固的人民防线,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群众基础。三是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响应向事前预防转变。我国的制度优势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上,而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上还存在不足。要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遏止重大风险,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增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用规划这一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政策工具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的防控能力。四是常态化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实战能力,强化对于应急规划和预案的熟悉程度,杜绝“纸上谈兵”,切实提高应急预案、应急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同是,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规划进行定期评估审视,结合各级各部门实施的反馈情况,针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应急预案和规划的适宜性、完整性、可实施性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

    (九)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提高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加强中西医融合发展。健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惠及大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寻找防治疾病的创新路径和手段,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区属及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国家卫生县区(乡镇)比例提高到10%。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以乡镇环境卫生薄弱地段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改厕为重点,完善乡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科学防制病媒生物。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开展健康村镇综合试点工作,形成可推广的健康村镇典型经验。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和健康千山行等活动,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科学就医和灾害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十四五”规划的研究落实是党委工程、书记工程。充分认识卫健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卫健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营造良好的卫健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发展环境。

    (二)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准入和运行管理。依法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医疗质量、医疗价格和大型医用设备实行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全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及行风投诉监督机制,完善医患沟通和患者投诉反馈机制,严肃查处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滥收费等违法乱纪行为。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政策指导、信息发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卫健事业的引导和管理。

    (三)营造良好环境。面对新的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态势和人民群众不断扩展的健康需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坚持“凝聚系统力量,深化卫健改革,推进科学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基本思路,努力实现卫生计生事业的新跨越。要更好地适应机构改革的新环境,发挥出机构合并产生的放大效应。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卫生计生问题。更好地抢抓机遇创新思维谋发展,破解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难题,切实推进我区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实现新突破、新跨越,取得新成绩。


    (四)加强交流合作。加快构建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区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政策平等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结合区域卫生规划,通过扶持鼓励、规范引导、规范竞争,大力发展有规模、有质量、有技术的民营医院,形成多元办公格局。进一步扩大医学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名院名校的技术交流和协作,定期选送医学重点学科培养人才到名院名校进修和学习培训,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区举办专题讲座和授业指导。

    (五)严密评估监测。千山区卫健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及监督制度,定期发布预测和监测报告,并组织各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十四五”期末由区卫健局牵头,组织力量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程序进行修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