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规划信息 >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
    千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8-12-21 02-34来源:政府办作者:点击: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 1 -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 1 -

    二、发展环境.............................................................................................. - 3 -

    第二章  总体发展要求.................................................................. - 4 -

    一、指导思想.............................................................................................. - 4 -

    二、基本原则.............................................................................................. - 5 -

    三、主要目标.............................................................................................. - 6 -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 9 -

    一、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 9 -

    二、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 14 -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 16 -

    第四章  全力开创汤岗子新城建设新格局............................... - 18 -

    一、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 18 -

    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 20 -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22 -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战略................................... - 24 -

    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24 -

    二、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 26 -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28 -

    一、全面构建发展新体制................................................................... - 28 -

    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 30 -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31 -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 32 -

    五、提升利用外资发展水平.............................................................. - 32 -

    第七章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33 -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33 -

    二、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 35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38 -

    第八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39 -

    一、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 39 -

    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42 -

    三、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45 -

    第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46 -

    一、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 - 46 -

    二、完善衔接协调机制........................................................................ - 46 -

    三、强化组织落实.................................................................................. - 47 -

    四、开展规划监督评估........................................................................ - 47 -


    千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汤岗子新城迅速崛起、实现千山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千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汤岗子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基本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5.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亿元,年均下降7.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亿元,年均增长8.95%。全区经济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基本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加快转型,钢铁工业形成规模,循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油脂化工、耐火材料产业提质增效,新材料产业增势强劲。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逐渐完善,电子商务、康复养生、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5.4万吨,南果梨总产量突破11万吨,都市现代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7:55.4:36.9。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全面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中央活力区、350国际园区、101文旅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鞍山大学城五大主体板块。基础设施迅速延伸布局,新建道路100公里,“五横十纵”干网基本竣工,排水、供暖、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面改造建设。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治理4400亩,凤凰湖建设、杨柳河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高标准推进“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新城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落实,承接运行54项市级管理权限,制定完成区本级行政权责清单,建立了区镇两级行政服务中心。便利化改革有序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全面推行,项目审批流程精简优化。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7万亩,建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全面完成集体林权改革任务。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陆续引进了汤岗子健康产业基地、港中旅温泉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引进域外资金305亿元,出口创汇2.28亿美元。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全面超过经济增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实名制就业总量累计实现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解决了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建设回迁房、保障性住房60万平方米,1500余户居民陆续回迁入住。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85元。“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7%,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至47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41.2%和51.6%。为民办实事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千山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为“十三五”时期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间,千山区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辽宁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沈阳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联合国绿色城市人居奖、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称号,南果梨栽培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采选、钢铁等传统产业依赖程度依然偏大,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二是战略性和牵动性的重大项目较少,尚未形成明显拉动作用。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四是现有体制机制尚不足以支撑新城快速建设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五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任务仍然繁重,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总体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千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四个着力”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方向,以创新驱动和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全力开创汤岗子新城建设新格局,推动千山区新一轮振兴发展,实现建设“活力之都、世界汤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千山。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科学统筹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开创开放型经济新驱动,建设转型发展新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今后五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30亿元;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健康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74%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力争转移转化农业人口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单位预计2015年完成“十三五目标”属性
    2020年预期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5.577.87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824.76.5预期性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4.86.15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29.18预期性
    出口总额万美元1200241415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62.8-预期性
    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6.950-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GDP比重%2225-预期性
    税收占GDP比重%13.915.3-预期性
    城乡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850-预期性
    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1.82-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535750>7预期性
    社会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3≤2.8-预期性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100-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14.20.6约束性
    贫困人口发生率%3.70-约束性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695-约束性
    千人老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1317-预期性
    生态文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4193.8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420-约束性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0≥85-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38.7538.931.001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平方米15.4915.991.006约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70.874.2-约束性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49-约束性
    改革创新R&D经费占GDP比重%0.183-预期性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810-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90100-预期性
    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25-预期性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方向发展。

    一、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充分发挥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沈阳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继续实施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突出抓好集聚区、企业、项目等载体建设,大力培育研发设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研发设计服务业。整合内外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在健康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深度合作。支持研发体现区域文化要素的设计产品。

    金融服务业。大力吸引各大商业银行及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入区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稳步发展以小额信贷、小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的普惠金融。

    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应用软件,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面向工业、交通等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健康管理、休闲娱乐、旅游等移动互联服务产品。依托我区电力资源丰沛的比较优势,争取建立全市云数据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

    环境服务业。抓住国家环保产业转型重要战略机遇期,强化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撑,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环境服务业领军企业。优先发展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服务,重点发展集工程设计、工程承包、系统集成、投融资等于一体的环境综合服务,积极发展环境法律和政策咨询、环境战略和规划咨询、环境产品认证、环保核查等环境咨询服务。

    电子商务。围绕钢铁、矿产品、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鼓励大型零售、餐饮等实体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加快发展南果梨等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积极发展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移动电子商务。支持鞍山钢材现货市场依托“东北钢铁网”完成转型。

    中介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商贸便利化为目标,支持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专业化中介服务,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健康服务业。多元化开发温泉资源,重点发展温泉养生、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快建设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康复养生基地。做强汤岗子理疗医院品牌,重点打造温泉沐汤、康复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多产业紧密关联的温泉养生产业链。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监测评估、咨询服务、保障促进等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发展老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择优支持养老地产开发。重点推进对桩石民族文化旅游养生基地、蓬河养老服务中心、益寿康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

    会展业。高标准建设一批会展设施,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重点在健康、文化、生态、城市转型等领域发展一批品牌展会、论坛和展销会,推进会展业特色化、专业化起步,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辽中南特色会展中心。重点推进人体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现代商贸业。以流通现代化为重点,促进商贸业提档升级,逐步构建覆盖千山、辐射鞍海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大中型商业,培育城区商业中心。推动商贸与旅游、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围绕汤石幸福小镇,打造旅游商品街、时尚购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引导超市、便利店、果蔬专营店等向社区延伸,发展面向居民生活的综合性泛社区商业中心。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兴业态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都市快递服务。加快大屯农贸市场和腰屯南果梨市场改造升级,推进甘泉商品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对桩石影视基地建设,发展以影视创作、拍摄、制作为核心,集主题公园、演艺秀等于一体的影视产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规划建设三车厂主题创意园、凤凰湖创意街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进综合开发服务商,全面参与园区招商、设计和运营。

    旅游业。启动“发现汤城”旅游发展计划,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园区和集聚区,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品牌营销推介,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全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汤岗子理疗医院、戴维德酒店、东泰盛唐国际酒店、戴维德水上乐园为核心,推动旅游与温泉、生态、养生等广泛结合,开发温泉养生旅游、生态养生旅游、运动游乐等健康旅游产品,争创国家级健康旅游目的地,完成对桩石风景区晋级国家AAAA级景区、佳宁生态园晋级国家AAA级景区、完成摩云山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审批工作,力争汤岗子理疗医院晋级国家AAAA级景区。依托101文旅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遗址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影视文化探寻休闲文化拓展等精品文化旅游。加快建设西鞍山文化旅游带,挖掘整合古驿堡、西鞍山、御温泉、宗教等要素,大力发展古迹游览、温泉度假、宗教养生、科普生态等特色旅游。规划建设大龙岭矿山生态公园,发展工业旅游、休闲度假游和户外运动游。积极拓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业态。

    餐饮住宿业。健全大众化餐饮服务网络,鼓励餐饮企业增强供应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业态丰富、安全放心的大众化餐饮。推动住宿业与旅游、度假、会展等紧密结合,积极培育一批星级酒店、旅游酒店和假日酒店,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等大众化住宿业态。

    房地产业。结合区域市场需求,以规模适度、平稳有序为前提,促进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房地产协调发展。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水平,强化建设质量、内在品质和安全保障。

    二、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等健康制造业,推进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扶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汤岗子健康产业基地为核心,建设健康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工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生物医药产业。鼓励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对接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鼓励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区。

    健康消费品产业。协同推进产品研发设计和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素补充剂、功能性保健食品等营养与保健食品,大力发展家庭保健器材、综合健身器材、智能健身设备等高端养生设备,规范发展美容美体及特殊用途化妆品。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钢铁工业。以绿色生态都市矿山建设为主线,引导矿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升级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优化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支持后英集团开发高强度钢筋、钢板等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种性耐火材料及制品。

    有机化工。以海华集团为核心,做精做强油脂化工,瞄准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重点发展锂基润滑脂、低噪音润滑脂、风力发电机轴承脂等特种润滑脂产品。合理利用盛盟煤气产能,适度发展焦炉煤气制氢、制液化天然气等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落实“鞍山制造2025”,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扶持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试点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增材制造。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处理、固体废物处理、重要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积极谋划无人机等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创新型龙头企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新型膜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纳米新材料。以易辰膜科技、海华集团为核心,加快建设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性能双极膜、离子交换膜、纳米润滑脂。支持森羽绿色新型建材基地壮大规模,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木塑板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新型防水材料等绿色建筑新材料。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2万亩。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玉米高产创建、南果梨中低产园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南果梨产量分别稳定在5万吨和12万吨。加快先进适用农用机械推广应用,促进玉米生产收获全程机械化。实施农业“三新工程”,长效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着力打造职业农民。全面落实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一村一品”,重点建设2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形成1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农业公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等都市农业,支持具备条件的特色农业基地拓展观光、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发集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等要素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园区。重点支持佳宁生态园、禾道君子兰花卉基地发展壮大。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壮大农民经纪人、专业技术协会队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投资主体与农民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

    第四章  全力开创汤岗子新城建设新格局

    立足汤岗子新城比较优势,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大鞍山都市区重要节点。

    一、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大鞍山都市区建设,拓展汤岗子新城发展空间,加快推进鞍海一体化,实现汤岗子新城与周边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努力拓宽发展空间。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结合汤岗子新城总体发展定位,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依托大连港和营口港,不断拓展健康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外部市场。全面参与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畅通北连蒙俄、南连韩日的对外开放大通道。积极融入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积极承接产业配套。以健康产业、会展业、旅游业等为重点,对接省内旅游网络和黄金旅游路线。深入参与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生态和政策环境。积极参与旅游企业联盟、文化产业联盟、医疗保险领域合作工程等共建项目建设。

    引领鞍海一体化进程。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土地资本,推动五大主体功能板块协调联动、加速隆起,带动鞍山城市扩容和经济发展,加快推进鞍海城乡一体化。以“五横十纵”主干路网为核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汤岗子新城与鞍山老城区、腾鳌新城、千山风景区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鞍海基础设施一体化。依托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温泉、旅游等产业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鞍海产业一体化。建设人力资源、金融资本、技术交易和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促进鞍海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推进鞍海市场一体化。完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活力功能,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鞍海公共服务一体化。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鞍海环境一体化。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央活力区以东鞍山镇、汤岗子镇为核心,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区。350国际园区以甘泉镇为核心,重点发展健康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101文旅园区以唐家房镇、大孤山镇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大屯镇为核心,重点发展钢铁工业、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都市农业等产业,全力培育传统产业转型核心区。鞍山大学城以汤岗子镇老虎屯村为核心,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着力培育高校经济发展试验区。

    全面提升新城功能。加快建设智慧汤城,深化与中国移动鞍山分公司战略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人文汤城,实现新城建设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紧密融合,与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保存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加快建设生态汤城,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城建设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积极争取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绿色建筑标准。

    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高起点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交通、信息、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五横十纵”主干路网、中央活力区分支路网续建工程,抓紧实施汇源路、矿业大道等道路工程,统筹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改造,全面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加快推进沈海高速公路汤岗子互通立交等战略性交通项目,放大区域辐射能力。依托全市“一环四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和鞍海城际铁路建设布局,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一批系统完善、环境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到2020年,全区道路建设总里程力争达到150公里。

    信息基础设施。依托“宽带鞍山”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和融合。围绕“智慧汤城”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无线MASH网络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农村互联网设施建设,“十三五”末期实现互联网在农村全覆盖。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提高应急通信装备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能力。

    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重点推进后英工业园5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中电国际鞍山南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高标准推进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抓好管网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厚德能源天然气加气母站项目。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理模式。筹建一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速管网配套,提高处理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消防、防洪、防雷、抗震、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农田小微型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全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河道整治、山洪沟治理等防洪专项工程,综合治理15条小流域。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城乡一体、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按照“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的要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及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强化政府责任,合理分担公共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调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东鞍山镇、汤岗子镇城市化进程,壮大温泉养生、健康管理、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规模,集聚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活力要素,建设形成十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将唐家房镇、大孤山镇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围绕循环产业示范市项目,将大屯镇、甘泉镇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化、永续化的生态经济城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为前提,因地制宜推进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

    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高效、规范化、信息化运作。严格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战略

    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千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发展众创空间为创新抓手,紧紧依托千山区主导产业,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千山区发展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导向,完善创新机制,壮大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进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牵头组建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开展研发攻关。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对接共享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资源。支持企业参与军工领域技术创新。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3%。鼓励区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应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创新企业,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营销活动,支持和推动企业通过专利研发、广告策划等方式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品牌管理等。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建立适合千山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大科技平台和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引进院士及其团队的重大科技成果,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高端化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集中实施一批重点创新工程,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围绕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钢铁精深加工、特种润滑脂、矿山二次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深挖产业潜能。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南果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等领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力争到2020年,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10个。

    强化金融创新功能。鼓励创新型企业与天使基金、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向政策性银行、民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融资,探索推进企业以投贷联动的方式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以“新三板”扩容为契机,引导企业在全省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鼓励中小微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整合担保机构资源,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二、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镇,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重点产业、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培养开发一批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以及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投入、创业扶持、激励保障、评价发现、流动配置等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保障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全面构建发展新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完善网上审批平台建设,构建便民利企的审批新模式。推进省、市下放权力承接,继续完善向开发园区放权,加强已下放权力运行情况的督查落实。加快建立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逐步形成管理规范、监督有力、权责一致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规范和优化投资审批、备案流程,全面清理和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环保、土地、节能、消防、人防等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简化程序、精简要件。创新政府融资思路,制定与鞍山投资母基金配套的体制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和循环使用。“十三五”期间,千山区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鞍山市投资母基金全方位对接,带动社会投资,支持信息产业、装备制造、健康旅游、都市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放开公共事业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卫生、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

    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探索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收费清单,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建立与鞍山市统一、有利于创新的科技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理顺区、镇、村税收分成。改进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严格预算执行,加强各类预算之间的统筹协调,编制和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投资评审制度、财政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绩效管理,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使用绩效。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

    深入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开发园区改革试验,促进园区整合、优化、提升,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园区实力,使园区成为千山区稳增长的主力军、调结构的示范区、促改革的动力源。健全开发园区行政管理机构、招商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完善开发园区行政审批机制、财政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释放开发园区干事创业的活力和潜力。

    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促进资源、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改革。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来评价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以企业分类管理来推动转型升级。建立自由、公平的人才竞争和流动环境,围绕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权益保障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入市交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实行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加快引导、推进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接工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亟需的资金支撑。

    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科技成果竞价机制,改进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率。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在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强化社会责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的政策导向。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检、公安、网管、银行等诚信问题突出的领域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制定联合惩戒措施,形成扬善抑恶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

    加强重点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全市统一、以网上审批为核心兼备电子监察功能的网上审批平台。强化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司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完善政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建立各级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人员信用档案。完善个人诚信建设,依法加大对公务员、法人代表等重点人群信用信息管理,加强个人信用信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管理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加快和推进各行业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抓住鞍山精品钢出口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自动化及电力装备出口基地被列为省级出口基地的有利契机,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服务力度。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海华、森羽等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引进出口型企业,重点引进具有外贸出口产品的项目、外来加工的项目、代工生产的项目,从源头上增强千山区出口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成功率。

    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深化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强化外贸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保税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对接鞍山精特钢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大型外贸服务企业,主动对接大连自贸区,积极探索承载自贸区的各项辐射。不断完善支持千山区企业“走出去”政策体系。

    五、提升利用外资发展水平

    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推进建设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丰富利用外资方式,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研发中心、健康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合理有效使用国外贷款,优化国外贷款投向,大力支持农村环境治理、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

    第七章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福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开发脱贫攻坚力度,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就业创业环境,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机会公平、广泛参与、成果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逐步完善符合区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保障体系。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规模。依托现有园区发展孵化基地。重视新兴业态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创业。

    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全面、完善、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实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同步。统筹救助体系,强化低保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对城镇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大力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建设,满足更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进一步加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好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做好农村留守、独居、失能等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大力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

    二、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体育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福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新建千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改造和新建4所幼儿园,十三中学完成新校舍建。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全覆盖,注重培养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学发展医疗事业。建立覆盖城镇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培养医疗拔尖人才。健全千山区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分级治疗格局。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区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加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千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强卫生应急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集中筹建一批高标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文化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点文化设施,改造和新建一批集宣传文化、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推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护好鞍山古驿堡、南果梨栽培技术、鞍山皮影等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学、书法、美术、声乐等各门类艺术的健康发展,努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努力发展体育事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以全民健身户外运动基地、多功能运动中心等为主体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作用,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围绕矿山公园建设,积极发展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会所等体育产业。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区,强化执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完善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实施“七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千山”建设。强化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和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身安全水平。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综治维稳体制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和综治信息化建设,依法规范引导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改善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八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百姓福祉、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将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努力缔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一、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批,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森羽环保木塑建材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低碳型产业结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加快高耗能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的淘汰力度,不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强土地与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综合整治工程。完善土地统一供应机制和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全面推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严格限制划拨土地使用权入市的适用条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禁乱采乱挖行为,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地热水资源管理,创新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行低耗水的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切实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循环产业“三区一带”,加速构建循环经济链网。以铁矿采选、钢铁、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建立和完善采矿—废石(尾矿)—新型建材,冶炼—副产煤气—发电,发电—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和发电—余热—食品加工等多条产业链。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培育推广畜(禽)—沼—果(菜、林)等典型模式。支持资源型企业拉伸延长资源产业链,促进资源深度开发。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完善废旧商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大力建设生态社区(村)和生态城镇,推动循环经济向社会层面拓展。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大龙岭矿山等生态补偿试点。突出抓好矿山恢复、湿地保护、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10项生态工程,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生态空间,在唐家房镇建设100米宽的生态廊道,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兴凯湖湿地公园、西鞍山地质森林公园、小黄山公园、凤凰湖中央公园等七大公园建设,维持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继续提升“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改善城乡面貌。注重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原则,配合鞍山市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河流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力度。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继续推进青山工程,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环保责任红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生态环保监管制度。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生态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改革生态环保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生态环保的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加大生态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对土地资源收益的再分配,加大开发建设的资源成本;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逐步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推进环境资源税费改革。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适当提高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和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研究开征乡镇污水处理费用。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模式,开展垃圾收运和清扫保洁。加大差别化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向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倾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统筹运用和安排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集中投向生态环保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生态环保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生态保护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环境保护产业领域。采取政府资金引导、财政贴息贷款、前期经费补助、无息回收性投资、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领导干部生态声誉档案,突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合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等系列制度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公众诉求渠道,接受公众监督,形成社会普遍关心和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保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

    三、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

    第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严格落实政府职责,切实提高服务效能,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全面推进规划纲要落实,确保“十三五”时期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一、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

    “十三五”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具体细化,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落实。

    二、完善衔接协调机制

    总体规划要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全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加强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组织落实

    本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区发改局要分解落实到各开发园区、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强化落实。对本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也要分解落实任务,建立责任制,明确要求、明确进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考核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四、开展规划监督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年向区人大报告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由区发展改革局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区政府。如需对规划进行修订,由区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