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文件
    千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4-10-14 01-14来源:政府办作者:点击:

    “十二五”时期(2011年到2015年),是千山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千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这一时期引领全区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重要规划。本《规划纲要》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具体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全区各级政府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辽宁城区经济的排头兵、鞍山城市的后花园”的奋斗目标,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通过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壮大发展第二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截止到2010年底:
      全区生产总值19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8.3%,年平均增长20.3%;
      财政收入达到13.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9%,年平均增长36%;
      实缴税金达到3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4.4%,年平均增长32.3%;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58.9%,年平均增长48.8%;
      引进域外资金达到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486.7%,年平均增长41.8%;

    外资调入额达到1.3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550%,年平均增长88.7%。

     

    1、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4.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1.2%。粮食总产量达到36666吨;蔬菜产量达到180412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21.2%。五年累计整治河道9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

    农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巩固“东果西菜”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南果梨、花卉、观赏鱼、食用菌、畜牧业、农事旅游、中草药栽培八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止到2010年底,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万亩,发展设施养殖小区58个,养殖户3080户,棚舍341栋。肉类产量达到1.5万吨,比“十五”末增加0.1万吨。

     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农事企业发展到122家,比“十五”末增加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带动农户24500余户。

     着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农事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巩固了以宁远镇为主的近郊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达道湾观赏鱼、四方台水果、宁远蔬菜等一批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家,引进240项新品种和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农民集中进行技能和科技培训5万人次,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税费改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系列惠农政策,巩固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新建农村变电所8个,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项,全面普及使用自来水。

     镇、村实力明显增强。宁远镇等8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镇。其中,齐大山镇等5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金胡新村、二台子村等27个村税收超过百万。

     

     2、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工业规模迅速扩张。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比“十五”末增加5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1家,比“十五”末增加300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00%。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其中:宝得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19家,纳税亿元以上企业3家,其中:鞍千矿业纳税达到5亿元。

     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宁远工业区规划总面积18.2平方公里。汤岗子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两个工业园区路网、上下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

     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依托优势,重点发展以钢结构、钢管生产、板材加工等为代表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以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区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集聚企业超过5家。农业机械产业集群企业13企业。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截止到2010年底,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54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2.06吨标准煤下降了25.2%。

     资源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铁矿石开采能力达到2000万吨,选矿能力达到600万吨。矿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0%。积极破解企业发展土地制约,率先在全省试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破解了用地瓶颈,为100户企业和项目解决建设用地。

     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新模式。抓住央企生产布局调整机遇,探索与央企合作的发展新途径。积极推进铁路备品配件与经伟纺机项目。积极建设120万吨H型钢和80万吨船用钢2个百亿元项目。

     

     3、服务业迅猛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区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长峰集团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冶集团商住地产项目、利天集团和港中旅集团、北京8号公馆温泉旅游度假宾馆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平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亿元,年平均增长30%;服务业税收实现7亿元,占全区税收的22%。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继建设了基祥物流园区、宝马H型钢物流园区等在东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运输业,全区大型运输企业达到24家,运输车辆近万台。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机遇,重点建设解放西路精品汽车商贸带。截止到2010年底,梅赛德斯奔驰、北方马自达等8个4S店进驻。

     完善服务业网络布局。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拥有各类服务网点近1万个,大型专业市场10个。其中:宁远钢材市场、东鞍山钢材现货市场、辽宁北方钢铁交易中心等5个市场年交易额达到百亿元。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

     落实服务业各项政策。全面落实汽车、家电下乡等各项政策,截止到2010年底,补贴资金达到2000万元。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实现了全区无假货。

     

    (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城市化改造,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近郊农村城市标准化建设水平达到70%。铺设黑色路面50公里,100万平方米,人行道板20万平方米。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市级试点村达到20个。建成标准化回迁小区8个,实施供暖设施改造项目5个,供暖面积达到2482万平方米。截止到2010年底,城区清扫保洁面积达到43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较“十五”末提高50个百分点,拥有各级各类公路总里程超过600公里。

     

     2、文教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文体设施。五年累计安装全民健身设施共110套,城区社区覆盖率达100%;新建文化活动室40处,全区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

     教育事业。加大教育设施投入,每投入近1.8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翻建校舍31224万平方米,兴建和改造各类学校23所。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100%的初中和80%的小学实现校舍楼房化。“农远工程”37所项目校全部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义务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乡镇覆盖面达到63%。

     卫生事业。五年累计争取国债资金812万元,改扩建5所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达到5600平方米。建立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区居民卫生需求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的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合率和村级卫生所达标率分别达到97.3%和97%。

     

     3、就业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累计提供公益性岗位1161个。大力推进就业。截止到2010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8%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扩面征收社会保险参保单位达1611户,参保人员22284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879户,参保职工1910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20602人。关心困难群体,五年累计投入420万元,为334户困难户建房修房。筹集资金232万元,资助2177名困难学生。

     

     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比2005年增加6260元,增长91.7%。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0080元,比“十五”末增长46.3%。推进精品社区建设,西宁社区被列入全市十大精品社区。

     

     5、平安千山建设成效显著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形成以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为主线的安全责任体系,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社会治安形势基本稳定,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无去省、进京非正常访和群体性越级访事件。2010年获得全省国庆安保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实现了省级平安区“五连冠”。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和谐千山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 “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的地位得到确立。全省“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鞍山市成为“沈阳经济区”战略中“沈辽鞍营”产业带的重要结点,在发展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正积极对接。千山区必将成为承接主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先机,搭建服务平台,在服务于鞍山主城区乃至服务于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的功能定位为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全市“四城三镇”建设中的汤岗新城坐落在千山区。汤岗新城是建设鞍海经济带,连接鞍山主城和海城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务、会展等综合服务功能,为加快优质资源流动、推进新城建设、引导产业调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物质基础、区划调整、人力资源为发展提供了新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进入全省城区前20名,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区划的调整、城市化改造进程加快,为未来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全区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和经营有方的企业家队伍,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全区发展也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经济增长仍然以外延式为主,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的能耗、水耗还相对较高,增长方式转变仍需进一步努力。

     

    (二)产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缺少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经济结构与功能定位的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乡镇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享有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城市承载能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产业承载能力不足,城市功能不强,高端人口集聚程度较低。旧城改造困难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公共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全区发展面临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牢牢把握机遇,不断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斗志,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沈阳经济区和全市区划调整重大机遇,以构建和谐千山、幸福千山人民为宗旨,以建设汤岗新城为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宜居的现代化新千山。

    (一)发展定位

    “行政新区、居住新区、生态新区、商务新区”,以沈阳经济区开发为契机,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推进农村千山向城市千山转变、无城千山向汤岗新城转变、农民千山向市民千山转变、千山制造向千山服务转变,使之建设成为经济强势、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的特色新城区。

    (二)发展方针

     坚持“鞍海一体、壮大飞地、聚焦新区和重心南移”的发展方针,即:以鞍海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壮大宁远·达道湾园区中千山区的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建设一个环境优越、和谐共生、人文与历史并存的汤岗新城。

     

     二、发展目标

     

    (一)综合经济指标

     

     立足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到“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实现“三年再造一个新千山”的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即2015年,再争全市经济排头兵。

     

    1、“十二五”中期(2013年)

     

     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年平均增长35%以上;

     财政收入13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实缴税金3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50%以上,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

     

    2、“十二五”末期(2015年)

     

     全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年年平均增长40%以上;

     实缴税金突破50亿元,年平均增长4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以上;  

     

    (二)产业发展目标

     

    1、第一产业

    紧紧抓住鞍山建设辽中南中心城市和城市南移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农业设施化、标准化、品牌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抓住鞍山市“菜篮子”南移的有利时机,保证城市农副产品总量供应和质量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新局面。

     

    “十二五”中期(2013年)

    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6.5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万元,年平均增长25%以上;

    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000亩,产量达到6.5万吨,年平均增长26%以上;

    设施农业达到3000亩,年平均增长35%以上;

    肉类产量达到2.3万吨,年平均增长25%以上;

     

    “十二五”末期(2015年)

    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8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5万元,年平均增长25%以上;

    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达到13.5万吨,年平均增长50%以上;

    设施农业达到5000亩,年平均增长35%以上;

    肉类产量达到4.5万吨,年平均增长25%以上;

     

    2、第二产业

    以建设“生态绿色友好型工业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和建筑劳务输出,促进城市化步伐加快。

     

    “十二五”中期(2013年)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24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资质以上企业总数突破2家;

    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十二五”末期(2015年)

    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50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80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资质以上企业总数突破3家;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完成80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3、第三产业

    以建设“城市功能综合服务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消费品集散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会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增强服务功能。

     

    “十二五”中期(2013年)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160亿元,年平均递增50%以上;

    第三产业实现税收突破1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16亿元,年平均增长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3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45亿元,年平均递增5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平均增长75%以上;

     

    “十二五”末期(2015年)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力争突破700亿元,年平均增长50%以上;

    第三产业实现税收突破100亿元,年平均增长9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70)100亿元,年平均增长30%,力争达到(100)150亿元,年平均递增5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平均增长40%以上。

     

    (三)社会建设目标

     

    1、城区建设

     

    突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保障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地上和地下、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城市与村镇建设的和谐。

    到2013年末,汤岗新城人口达到20万人,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汤岗新城人口达到30万人,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到“十二五”末,全区完成村屯撤并,城市化率达到95%以上。

     

    2、社会事业

     以人为本,建设典范宜居城区,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就业,切实解决交通、教育、医疗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汤岗新城学校达到41所,建成“三馆一中心” 文化和体育设施。

     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继续做好疫病防控工作。继续巩固社区(村)残疾人康复站建设。全面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促进武装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做好档案、人口、计生、老龄、妇女儿童、广播电视、粮食、供销等项事业。

     三、战略重点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要突出以下四大战略重点。

     

    (一)全面建设汤岗新城

     

    稳步、有序地启动汤岗新城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汤岗新城框架,通过加快空间布局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动承接主城区行政的功能,实现无城千山向汤岗新城转变。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重点解决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千山向城市千山转变、农民千山向市民千山转变。

     

    (三)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全面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坚持优化农业,巩固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工业,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配套,形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产业链;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千山制造向千山服务转变。

     

    (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区。

     

        第三部分 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十二五”期间,发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引水上山”工程建设,修建完善的农村灌溉工程体系。做好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到“十二五”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万亩,完成河道治理67.2公里。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到“十二五”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9.51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0个。省级农事龙头企业达到8家。

     发展设施农业。集中发展畜牧健康养殖小区14个,水产健康养殖小区6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养殖小区。小区标准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养殖标准,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和水产品。到“十二五”末,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00亩。

     发展都市农业。探索发展以赏花摘果为主的观光农园,以体验农作为主的休闲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都市农业。在汤岗子镇、大屯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带。

     建设三大基地。果蔬生产基地,依托大屯、甘泉农田,加紧水利灌溉体系的建设,实现农田变菜田。打造超两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英不落、东、西白石、三台村”一带,加强经济林建设,鼓励南果梨栽种,形成10万亩南果梨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云峰菇业为龙头,在汤岗子村、老虎屯村建设千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在甘泉镇玉白、蔡家等发展香菇园5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依托甘泉、大屯、唐家房农副产品生产资源,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两大农产品集散地。农副产品批发集散地,发挥甘泉北接鞍山城区,南连海城的区位优势,建设一个高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花鸟鱼交易市场,依托大屯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鞍山市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积极推进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教育医疗、培训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升级,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共资源共享,完成农村到城市,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二、继续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加快工业化步伐

    “十二五”期间,争取土地利用指标7000万平方米,实施项目300项。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项,投资50—100亿元项目2项,投资10—50亿元项目10项,投资1—10亿元项目50项。引进域外资金800亿元,全区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0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50—100亿元企业2户,10—50亿元企业6户,5—10亿元企业10户,亿元以上企业50户。

     

    (一)工业

    1、实施“五大工程”

     工业企业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工业项目工程,培养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产业集群工程,壮大产业规模实力;企业并购工程,推进企业对海内外企业并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淘汰落后工程,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2、建设“三大工业园区”

     加快东鞍山镇工业园区、大屯后英钢铁工业园区、甘泉工业规划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加快上报国家规划审批手续,争取土地利用指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争取到2015年园区给排水、供电、供暖、蒸汽、通讯等各项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完善园区路网建设,逐步实现与园区外部路网相互贯通。

    3、发展四大产业集群

     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后英集团、西洋集团、金和矿业为主体,形成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采矿能力达到2000万吨,选矿能力达到5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税收突破15亿元。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为矿山电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产业在我区境内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5年要把该集群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水平.

     化工产业集群。以海华集团、赫亿燃料有限公司、亿隆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体,重点发展润滑脂等产品。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以恒际集团、浦项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区内20余家企业,引导企业产品升级,重点发展炼钢用耐火制品等产品,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二)建筑业

     调整优化建筑业结构,提升产业协作水平。积极引导和推动大型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专业配套、分工明晰的企业经营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积极扶持和拓展地基基础、市政路桥、水电、设备安装、装饰装璜、园林绿化、钢结构等专业承包企业。引导小而全的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实现由传统建筑产业向现代建筑产业转变。

     提高建筑业市场监管水平。加强政府投资工程交易监管,细化政府投资工程的招投标程序,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市场难点热点问题监管,以无证开工、转包、违法分包和拖欠工程款为重点,严厉打击市场交易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切实改善市场环境。

     积极倡导技术创新,提升建筑业整体竞争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鼓励多渠道增加行业科技投入。树立绿色施工理念,推动建筑生产向“高效、低耗、环保”转变。加大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到“十二五”末,建筑业增加值占当年经济总量的15%。建筑业企业有大幅增加,建筑业二级以上企业达到1家,资质以上企业总数突破3家;建筑业产值亿元龙头企业2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特殊作业人员培训及上岗率100%。

     

     三、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十二五”期间,千万元以上第三产业项目达到400个,引进和培育4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零售商业企业,引进和建设三星以上酒店4家,新建设和扩建专业化市场11个,综合批发市场5个,交易额超百亿元以上市场2个,超50亿元的市场3个,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从事运输的车辆达到25000台。

     

    (一)汤岗新城

     重点规划和建设会展商务区、新型功能居住区、历史文化旅游区、温泉度假休闲区,成为全区城市化的示范带动新城区。到“十二五”末,汤岗新城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城,投资环境优越的产业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之城,历史与人文并存的文化之城。

     

     1、会展商务区

     东鞍山镇建国路两侧规划建设以会议、展览、商务功能为主的会展商务区,成为鞍山对外交流合作重要窗口。重点建设长峰集团投资215亿元鞍山龙之梦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投资35亿元的亚泰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投资300亿元的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40亿元的台湾京辉城市综合体项目。

     

     2、新型功能居住区

     强化招商措施,继续引进过内外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落户鞍山。采取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向结合,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福利、社会公益服务业。建设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3、历史文化旅游区

     在西鞍山东部两条杨柳河之间规划建设古城公园,加快古城公园内部古城区、仿古商业服务区、泉水湖区、觅史文化区和滨水景观带五个功能区建设,建成新老城区的重要生态连接点和人文景观标志。重点建设中冶集团投资80亿元的商住地产项目。

     4、温泉度假休闲区

     以汤岗子疗养院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复、疗养于一体的鞍山黑维斯温泉城。重点建设投资60亿元的中骏天峰御泉项目、投资100亿元的港中旅高档酒店、温泉项目,香港华丰投资40亿元、香港汇隆投资40亿元、万科集团投资100亿元的一批高档地产项目。

     

    (二)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区道路建设。完善建设南四环、鞍南大道、御泉路、宝泉路、涌泉路五条横向主干道,通海大道、建设大道、建国大道、园林大道、汇园路五条纵向主干道,形成“五横五纵”的道路网。进一步完善城区次干道和支路网建设。

    完善市政设施功能。新建城市排水干管20条,增设新的排水出口80个,全面提高排水功能。建设汤南、汤北两处污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改造现有煤气管网,完善供气设施。新建小区全部实现标准化小区建设,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8%。更新、改造辖区内供热管线,提升城区供热水平,供热区域内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温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健康服务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围绕汤岗楼宇经济发展创意型、总部型、智力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会展业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居民生活幸福程度

     

    (一)科技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作为促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核心,引导企业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采取多种方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搞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合,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制定实施引进高技术人才、项目、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政策措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打造经济高地、人才洼地,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十二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产品达到7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400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二)教育

     

    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通过撤并、移迁、新建和扩建28所学校,实现村镇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到“十二五”末,全区拥有学校48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提升“双高普九”办学水平,建设省级“基础教育强区”。 “十二五”末,小学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加大控辍力度,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100%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高教育总体水平。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十二五”期间,对6所学校校舍进行抗震加固。移迁、新建、翻建和扩建校舍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十二五”末,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县区前列,全区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文化体育

     

    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建立 “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化体育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四大体系。建成千山区体育公园,完成“三馆一中心”建设,在达道湾新城、汤岗新城各建设1处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2个;新建新城区文化馆2个;新城区图书馆2个;大、中、小型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各1个;影剧院2个,小剧场4个;广电大厦2个。

     

    (四)人口与卫生服务

     

    “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增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成汤岗新城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站。制定和完善各类传染疾病应急预案,全面完成扩大免疫规划各项任务,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育龄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62‰和1.11‰以内。

    加强职业卫生与安全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全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十一五”平均值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十一五”平均值下降25%。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覆盖率100%,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率达到85%以上。
      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通过发布信息和就业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帮助。争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亿元。辖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达到700家,人员扩面达到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按照失地农民全补偿、失地农民住新房、失地农民有保障、失地农民有工作的“四位一体”要求,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进一步解决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完善“定期救助、临时救助、协会救助、社会赞助”四位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创建精品社区4个,特色社区8个,示范社区2个;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落实退役士兵安置保障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作用,发展社会组织50家;在汤岗新城建设1个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

     

      第四部分 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经千山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即成为千山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成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实现《规划纲要》目标,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关键在实施。要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注重从组织协调、政策导向、项目安排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好实施。区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组织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

     

    (二)明确责任分工

    《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三)加强舆论监督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政策保障

     

    (一)健全财政体制
      积极组织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政府投资引导,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二)合理供应土地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领域和落实空间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在土地供应上优先考虑和安排。

    (三)开发人力资源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筑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优化提升人才结构,重点培养、引进符合千山区新城建设、产业调整、和社会事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的人才。

    (四)加强政策协调
      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现行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特别是重点新城建设的若干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三、项目保障

     

    (一)注重加强项目衔接

    “十二五”时期,全区将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及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各专项(乡镇)规划都要安排相关的项目,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原则,建成科学的项目支撑体系。

    (二)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进度。

    (三)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规范建设资金的使用,制定实施项目建设质量保障、安全保障、工期保障,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

     

     四、机制保障

     

    (一)加强公共管理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管理体系和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开展规划评估
      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规划体系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搞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

    五、规划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千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致使原规划内容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时,区政府可以对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